“一亩地补三万,连县城半套房的首付都不够,这让我们老两口以后怎么活?”最近,我们信凯律所接待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被征收人,大家最揪心的问题就是——征收土地补偿款太低,明明是自家赖以生存的土地,到手的补偿款却远远不够保障未来的生活。您是不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扰?别慌,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遇到土地补偿款标准低,到底该怎么办,才能依法争取到咱们应得的合理补偿。
一、为什么您的土地补偿款会偏低?这4个“坑”您可能踩了
很多被征收人拿到补偿方案时都觉得“不对劲”,但又说不出问题在哪。其实,征地补偿不合理往往不是偶然的,背后可能藏着这些常见“套路”:
1. 补偿标准“过时”,没跟上市场行情
土地补偿款的核心依据是“区片综合地价”,但这个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地方为了降低成本,沿用几年甚至十年前的旧标准,完全没考虑现在的物价、房价和土地实际价值。比如周边商品房已经涨到8000元/㎡,却还按5年前的3000元/㎡计算补偿,这显然不合理。
2. 评估程序“走过场”,结果不透明
地上附着物(比如房屋、果树、大棚)的补偿需要专业评估,但有些评估机构是征收方单方面委托的,甚至没和您协商就直接出结果。评估报告里只写总价,不列明细(比如果树按什么品种、树龄计算,房屋按什么结构补偿),您想质疑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3. 信息不对称,您“被蒙在鼓里”
征地前,政府应当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包括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异议反馈渠道等。但有些地方只在村委会贴一张小通知,甚至不主动告知村民,导致您错过了提出意见的时机。等您知道时,可能已经过了法定申诉期限。
4. 协商地位不对等,“不签就压价”
征收方常会说“这是统一标准,谁都一样”“不签就少补甚至不补”,利用信息差和“威慑力”让您妥协。实际上,土地补偿款不是“一口价”,只要标准或程序不合法,您完全有权协商争取更高补偿。
二、遇到补偿款低,千万别踩这4个“雷区”!
我们见过太多被征收人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明明能争取的合理补偿“打了水漂”。以下这些错误做法,您一定要避开:
❌ 盲目签字:“反正大家都签了,我也签吧”
后果:一旦在《补偿安置协议》上签字,就代表您认可了补偿标准和金额,事后想反悔几乎不可能。哪怕补偿再低,法律也视为“自愿协商结果”。
❌ 信访不信法:“找上级领导肯定比打官司管用”
后果:信访确实能反映问题,但它不是法律途径,没有强制执行力。很多被征收人信访两三年,问题没解决,反而错过了行政复议(60天)和行政诉讼(6个月)的法定时效,最后连起诉的权利都丧失了。
❌ 拖延不行动:“再等等,说不定后面会涨”
后果:征地拆迁有严格的时间节点,比如评估报告异议期、补偿方案听证期等。您拖着不收集证据、不提异议,征收方可能直接走“催告—强制执行”程序,到时候您会更被动。
❌ 轻信口头承诺:“征收方说‘先签字,后续再补’”
后果:口头承诺在法律上很难举证。一旦签字,征收方不认账,您拿不出书面证据,法院也无法支持您。所有协商结果都必须落在纸面上,明确补偿金额、支付时间、安置方式等细节。
三、补偿款低?三步走,依法争取合理补偿!
遇到征收土地补偿款低,别着急,更别硬刚。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3171号-6 京ICP备160231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