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家后山那20亩荒坡有人想承包搞果园!”村支书的话让张建国愣了半天。十年前他举家进城打工,老家的地早撂了荒,如今竟成了香饽饽。但更让他踏实的是包里那本红彤彤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20年新土地承包法带来的最大改变,正在这本沉甸甸的证书里。
一、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新法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写入总则,承包期累计可达75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严金昌指着连片麦田感慨:“当年按红手印是为吃饱饭,现在国家给红本本是让子孙后代端稳饭碗!”法律明确承包方有权拒绝违法调整土地,彻底根治“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痼疾。
二、“三权分置”落地,承包权成农民“压舱石”政策设计者用了个巧妙的“分家”逻辑:集体所有权是“老祖产”,农户承包权是“传家宝”,土地经营权则是“活钱袋”。四川崇州万亩粮田里,合作社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地头的王大姐笑道:“地还是我家的,但不用下田每年净收4000元租金,儿子在县城买房的首付就指着它!”
三、证书变“活卡”,权益保障有实招以往承包权纠纷常因边界不清酿成冲突。新法要求全面确权颁证,建立全国统一信息平台。在江苏睢宁,村民用手机扫码就能查看地块坐标、合同期限。更关键的是,证书成为维权“铁证”——当某企业试图强占土地建厂时,78户农民联名出示承包证,最终获得合理补偿。
四、女性权益突破,土地继承权破冰湖南浏阳的柑橘林边,李爱华正在新承包合同上签字。作为外嫁女,她曾因村规民约丧失土地权益。“新法白纸黑字写‘农户内家庭成员平等享有权益’,妇联带我们依法维权,终于拿回该有的份额!”更突破性的是,承包权首次明确可由继承人继续经营,城里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接手父辈土地。
当浙江湖州的“90后”农创客陈哲用200亩流转土地做数字农场时,他没想到这些土地的经营权还能抵押贷款500万。“以前租地只能种菜,现在土地能‘生钱’!”这恰是新承包法激活要素市场的缩影——经营权被赋予完整权能,正在催生一场静默的财富革命。
一、经营权“独立成权”,流转市场爆发式增长政策突破在于将经营权剥离为独立物权,允许入股、出租、转让等七种流转方式。山东寿光新建的蔬菜大棚里,56岁的刘建军把土地交给专业公司经营:“他们种高端蔬菜出口,比我自个儿种多赚三倍租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新法实施后全国土地流转率突破36%,年交易额超1500亿元。
二、抵押贷款破冰,“死资产”变“活资金”最革命性的条款是允许经营权担保融资。吉林榆树种粮大户赵明用500亩经营权抵押获得80万贷款:“过去找银行磕头都借不到钱,现在拿着流转合同就能办!”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达1.2万亿,不良率仅0.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工商资本下乡,激活现代化基因法律为工商企业流转土地设置“准入 监管”双保险。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中化农业打造的万亩智慧农田亩产提高23%。政策要求企业缴纳风险保障金、提供就业岗位,确保农民不吃亏。“我们聘用132名本地农民当农机手,人均月薪6000元。
四、纠纷解决专线,流转吃下“定心丸”针对普遍担心的“流转后收不回地”问题,新法构建三级调解体系。广东清远设立全国首个土地仲裁庭,2022年成功调解纠纷1743起。村民李茂才的案例典型:企业拖欠三年租金后跑路,仲裁庭不仅判决解除合同,还强制企业复垦土地。
“从开庭到拿回土地只用45天!”他展示盖着红印的裁决书。
政策温度:河北阜平骆驼湾村的民宿院内,村民顾宝青捧出新领的股权证:“土地入股旅游公司,去年分红加工资挣了8万块。”她身后,曾经杂草丛生的承包地已变成网红民宿群。新承包法像一根金线,串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让黄土真正变成金。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3171号-6 京ICP备160231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