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师,我养了10年的鱼塘要被征收了,村里说补15万,可光塘里的鱼就值20万,这合理吗?”最近,北京信凯律师事务所的拆迁维权热线接到了不少渔塘养殖户的咨询。随着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渔塘征收成为常见现象,但2023年以来,多地更新了征收渔塘补偿政策,不少朋友因为不懂新规、不会算账,导致补偿款“缩水”。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帮您拆解征收渔塘补偿政策最新文件,搞清楚您到底能拿哪些补偿、怎么避免吃亏,遇到问题又该找谁帮忙。
一、最新政策明确:渔塘征收补偿不止“塘钱”,这3块必须算清楚!
很多养殖户以为渔塘征收就是“补个挖塘的钱”,这可是大误区!根据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2023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及各地最新实施细则(如《XX省征收土地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渔塘征收补偿主要包括3大核心部分,少一块都亏!
1. 渔塘本身的价值补偿:不是“想补多少就补多少”
渔塘作为“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不是村干部拍脑袋决定的,而是要按“重置成本法”计算——简单说,就是重新挖一个同样的塘需要多少钱,再结合塘的使用年限折旧。
比如:您挖塘时花了10万元(含土方、防渗膜、护坡等),用了5年,当地规定的折旧率是每年10%,那塘本身的补偿就是10万×(1-5×10%)=5万元。
注意:如果是精养塘(有增氧机、投饵机等现代化设施),补偿标准会高于普通土塘;如果是生态养殖塘(符合环保标准),部分地区还有额外补贴。
2. 塘内“活物”补偿:鱼虾蟹苗、成鱼都得按市场价算
这是养殖户最关心的部分!最新文件明确:渔塘内的水产品(青苗补偿)要按征收公告发布时的市场价计算,不是按您当初的养殖成本算。
举个例子:您塘里有1万斤草鱼,征收时市场价是8元/斤,那光鱼的补偿就是8万元;如果有还没长成的鱼苗,按苗种市场价+养殖成本(饲料、电费等)综合计算。
坑点提醒:有些征收方会以“鱼太小不值钱”“养殖手续不全”为由压价,但只要您能提供购买鱼苗的发票、饲料记录等证据,就能争取合理补偿。
3. 停产停业损失补偿:渔塘没了,未来收入也得“补”
这是最容易忽略的一块!渔塘是养殖户的生产资料,征收后您没法继续养殖,这部分“未来损失”政策明确要求补偿。
怎么算?一般是按前3年平均净利润×停产期限(通常按6-12个月计算)。比如您前3年每年净利润12万元,当地规定停产期限按10个月算,那停产损失就是12万÷12×10=10万元。
特别说明:如果您的渔塘办理了养殖证、营业执照,补偿标准会更高;没办证但实际养殖多年,也能通过证据证明“合法经营”,争取补偿。
二、养殖户必看:最新政策下,这3个“坑”90%的人都踩过!
政策写得明明白白,为啥还有人拿不到合理补偿?信凯律师团队总结了近年来的渔塘征收案例,发现这3个“坑”最常见:
坑1:“一口价”补偿,不列明细
“您这塘总共补20万,签了字就拿钱!”——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警惕!最新文件要求征收方必须提供《补偿明细表》,明确写明:塘本身补多少、鱼补多少、停产损失补多少、设备(增氧机、看护房等)补多少。
如果对方只给“总价”,您有权要求拆分明细,否则后期维权没证据。信凯律所去年处理的江苏李先生案例中,征收方最初只给“总价25万”,我们通过调取评估报告,发现漏算了“停产损失12万”,最终帮李先生多拿了11万补偿。
坑2:评估机构“被指定”,价格远低于市场
渔塘补偿的关键一步是“评估”,但很多养殖户不知道:评估机构可以自己选!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评估机构由被征收人协商选定;协商不成的,通过多数决定、随机选定等方式确定。
如果征收方直接指定一家评估公司,且评估结果明显低于市场价(比如当地鱼价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3171号-6 京ICP备160231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