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律师学院、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北京朝阳区律师协会、北京海淀区律师协会主办,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协办的“AI时代法学研究和法律职业的创新与发展前沿论坛”成功举办。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主任魏俊冰出席会议,高级合伙人沙云翠、陈红年、刘兴盛、管委会副主任边卫东受邀作主题分享,来自全国各地司法机关、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律师界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论坛以“智教・慧律・AI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法律人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的角色定位、职业能力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专家学者与法律工作者围绕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应用等主题,分别聚焦AI时代法学教育变革、律师行业的转型发展等内容开展了研讨。
一、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存福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志宏、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杜邈、海淀区律师协会会长杨明、朝阳区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国斌、东城区律师协会副会长孙莹发表致辞。
二、成果发布
会议发布了北理工智慧法治实验室与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自主研发、由“法学+人工智能”本科精英班学生和检察官协同打造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智能生成助手”,深度融合法律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算法,这是全国首次由法科在校本科生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会议同时发布了北理工智慧法治实验室和小包公联合研发的北京理工大学智慧法律大模型法比特(LawBIT)。
三、颁奖环节
会议颁发了“AI时代法学研究和法律职业创新与发展前沿论坛”征文奖和“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智慧法律实验室突出贡献奖”。
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主任魏俊冰出席会议
四、嘉宾主旨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理工大学律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秀桃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副会长王立梅,北京律师法学会研究会会长,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家力,海淀律师协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海淀区)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张宾,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广东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小包公·法律AI创始人王燕玲,北京市朝阳区律协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业务研究会副主任张静,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沙云翠分别作主题分享。
沙云翠律师以《AI 时代下律师行业的变革与应对》为主题,深刻剖析了传统律所面临的获客渠道单一、案件处理效率低、运营成本高、人才培养周期长四大痛点。她提出,律师需从“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分析能力、可视化沟通能力”三大维度升级职业技能,律所则应通过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完善数据安全体系、探索“法律+科技+金融”跨界模式实现转型。她强调,律所需警惕AI应用中的知识产权侵权与数据安全风险,应建立人工复核保障机制,也需要警惕“技术依赖陷阱”,坚守律师在价值判断与复杂问题应对中的核心作用,以 “技术赋能而非替代” 的理念推动人机协同进化。
分论坛一、AI时代法学教育的变革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智慧法治实验室主任陈冉主持“AI时代法学教育的变革”分论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聘副教授陈天昊,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北京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昕,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彬,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洪延青,广东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佟馨,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静分别作主题分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向燕进行评议。
分论坛二、AI时代律师行业的转型发展
北京市恒然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段东辉主持“AI时代律师行业的转型发展”分论坛,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英如,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业务研究会秘书长张凤书,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刑事法律研究会秘书长、盈科全国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盈科海淀刑事部主任于靖民,元智权传媒CEO罗斌,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肖亚晶,湖北光靓律师事务所主任梁旭光,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红年、刘兴盛分别作主题分享,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业务研究会副主任于鲁平进行评议。
陈红年律师以《律师职业能力的重塑和进阶》为主题,阐述了AI时代律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他认为,律师需从“法律技术员”向“综合解决方案设计师” 转型,并从构建“人机协作”模式、深度建立“三层知识体系”、“全周期风控”服务三大维度重塑职业能力。陈红年提出了能力进阶的五个实践锚点:升维设计诉讼策略、精准洞察客户需求、系统迭代知识管理、守卫职业伦理底线、构建品牌价值。他表示,律所应聚焦人才梯队建设、技术投入规划、服务产品迭代等方面,律师要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法律规范与道德底线,推动制度创新,共建“有智慧,更有温度”的法律新生态。
刘兴盛律师作《智律共生:AI时代律师业务的拓展与创新探索》主题分享,他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AI合同审查可识别出92%格式错误和85%逻辑漏洞,能够节省65%审查时间、降低48%错误率,AI法律检索系统3秒可处理相当于 5000页文本,准确率达到89%,但需要律师对AI输出的内容进行人工复检,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合法性。他强调,律师要从“使用工具”转向“塑造工具”,信凯律所正探索AI本地化部署,以20余年案例库“投喂”AI,构建更贴合本土实务的智能系统。此外,AI可驱动业务创新,通过分析数据精准获客、优化内容创作并授权AI抓取来提升品牌传播力。他提出“AI增效,但人性与智慧不可替代”,呼吁律师拥抱技术、坚守专业底线。
分论坛三、AI时代司法体系的变革创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玮珂主持“AI时代司法体系的变革创新”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郑翔,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陈姿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宇石,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边卫东分别作主题分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彭海青作评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玮珂主持“AI时代司法体系的变革创新”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郑翔,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陈姿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宇石,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边卫东分别作主题分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彭海青作评议。
闭幕式
闭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作总结发言。他强调法学应与科技协同创新,倡导善用人工智能,坚守伦理底线,北理法学院将持续推进“法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AI时代,法律人的专业价值在于驾驭技术而非依赖技术,唯有坚守职业理念、持续提升运用AI的能力,方能在科技浪潮中稳立潮头,守护公平正义的人文之光。
声明
本文章的内容、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若按照本文内容或观点作出的任何行为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本文章、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相关权利人友情提醒,我们将及时删除。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23171号-6 京ICP备16023171号-6